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简称南大、NTU,成立于 1991 年,于2006年实现自治。不仅是新加坡至大的两所公立大学之一,也是一所科研密集型、迅速崛起的国际性大学。
同时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成员,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创始成员、AACSB、国际事务专业学院协会成员,也是国际科技大学联盟的发起成员。
NTU目前有三个校区:大学本部、纬壹校区(One-north Campus)、诺维娜校区(Novena Campus)。
南洋理工大学主校区也常被列为美丽的校园之一。
校内共有57栋建筑物获得新加坡建设局绿色建筑标志认证(相当于LEED-认证)。其中,95%的建筑物获得绿色标签白金奖。
除了主校区,南大也在新加坡的医疗保健中心诺维娜设有校区。
作为一所全球化大学,南大汇聚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学生以及蜚声国际的教员。
南洋理工大学为3万3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工程、商科、理学、人文、艺术、社科、教育和医学等全方位跨学科教育。
并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联合开办医学院。
同时跻身“QS(Quacquarelli Symonds)”、“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三大全球大学排行榜前40名的榜单。
在2024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世界第26。
在2023年QS亚洲大学排名位居第5(新加坡第2)。
名列2023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36,2023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30。
位列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第88,新加坡第2位。
位列2023年CWUR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133,新加坡第2。
根据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五大学科领域中的工程与技术居全新加坡前列,艺术与人文、生命科学与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均位居全新加坡第二,。
其中,在艺术与人文方面排名世界第88;工程与技术方面排名世界第14;生命科学与医学方面排名世界第136;自然科学方面排名世界第46;社会科学与管理方面排名世界第35。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分为5大学科领域: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与管理,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以及生命科学与医学。
有40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前100名,其中30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前50名:
传播与媒体研究(#6);材料科学(#6);工程-土木和结构(#9);工程-电气和电子(#9);工程-化学(#10);化学(#11);教育与培训(#11);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11);工程-机械(#11);数据科学(#12);工程与技术(#14);环境科学(#15);营销(#16);图书馆和信息管理(#19);会计与金融(#21);商业和管理研究(#21);物理学和天文学(#22);酒店和休闲管理(#26);数学(#29);心理学(#32);语言学(#35);政治(#35);社会科学与管理(#35);建筑和建筑环境(#36);体育相关科目(#36);统计与运筹学(#38);艺术与设计(#39);生物科学(#44);自然科学(#46);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49)。
根据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包括:
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2);能源科学与工程(#3);自动化与控制(#5);通信(#6);机械工程(#7);电气与电子工程(#8);计算机科学与工程(#8);材料科学与工程(#8)。
注:来源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官网
由于独特地理位置、不同种族的文化,新加坡被誉为“中西结合之国”,留学生们在这里能感受各种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的魅力。
而且新加坡的经济格局、政体模式也是亚太地区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而其治安环境更是亚洲地区的典范。
也成功入选为亚洲“适合居住”的国家。
南大校园内也汇集了多所机构,其中包括国立教育学院、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院、新加坡地球观测与研究所、新加坡环境生物工程中心。
大学也设有优秀研究中心,如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院和能源研究所。
科研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健康科学、自然科学这三个方面,无论是师资还是技术支持都是优秀学校的水准,并且研究偏应用型。
南洋理工大学在 2012-2016 年期间被评为世界人工智能论文引用率高的大学(《日经新闻》和《爱思唯尔》2017 年)。
南洋理工大学与阿里巴巴、劳斯莱斯、宝马、沃尔沃、台达电子和新加坡电信等世界科技公司在许多具有社会重要性和影响力的领域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这些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机器人、智能交通、计算、个性化医疗、医疗保健和清洁能源。
该校主要合作伙伴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中国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名古屋大学,印度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帝国学院,以及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院。